自从有了微信以后,QQ是很少再去碰了,甚至在很长的时间里面都没有在手机上安装QQ,一方面是因为实在是太懒,另一方面也不清楚现在还是否有人在用QQ,觉得装了也不会去用。前一段时间收到提醒说QQ账号在国内某个莫名其妙的地方登录了,于是赶紧下载了QQ,修改了密码。
早就听说这个年代,零零后玩QQ,中年人发朋友圈,文艺青年写豆瓣,理工男刷知乎。那写博客的谁,大概都是老古董了吧。不过也无所谓吧,发朋友圈,写知乎专栏,心中想必是有些目标阅读人群的,这些人中肯定或多或少有一部分是熟知的,所以对于我这种喜欢社交“社交蜗居”的人来说,还是有一些压力的。博客就不一样了,除了一些偶然通过搜索引擎进来的匆匆过客,大概也不会有人发现这里了。首先这些过客们不知道我是谁,甚至也可能根本不认识中文,当然我也不知道他们是谁,大家唯一的缘分就是搜索的关键字,唯一的通道是搜索引擎中的<a>标签。其次他们不用保证说一定要看什么,我也不会去要求他们停留多少时间,或许是转瞬几秒钟就离开,亦或许是留下一则匿名留言,大家讲究的都是缘分。 似乎说开到博客去了,再回到QQ,又一次登录QQ,原以为联系人应该大部分都是灰色的未登录,出乎意料的是大概还有三分之一的好友还在线。和QQ相比,在线这个概念似乎在微信里面已经不复存在了,因为微信几乎是完全取代了手机短信,基本只要手机开机,有网络,你就是时时刻刻在线了。与24小时全天候在线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社交压力,在之前用QQ时如果忘记回复,还可以搪塞给对方说“没有在线”,现在用了微信这个理由也就说不通了。微信里的好友也和QQ中的不尽相同,相比于微信联系人中的大叔大妈,三大姑七大姨,QQ中好友几乎就是同学和一些网友。微信几乎就意味着真实生活,所有生活中的关系网几乎无一例外的投影在了微信的联系人中,而QQ中的好友和现实生活就相对遥远些。另一方,QQ APP界面也一改桌面版的眼花缭乱,变得清晰简约,现代大方,相比之下一向以轻量化自标的微信倒是显得有些过于繁复古板了。所以,无论是从UI上讲,交流的方式以及社交对象上,微QQ的老路,而深陷其中的我们也不得不承其之重。话说QQ,微信的愚见,大家使用习惯不同,感受也不尽相同,权当是看看罢了。 另一个有意思的东西是QQ的好友动态,活跃的除了一些营销账号就剩下我几个上初高中的表弟表妹们。他们一个个起着一些在我看来有些非主流的名字,在繁简字混杂中间还不忘插入几个诡异的字符以彰显自己的个性。例子我就不举了,我想大家也都看到过。但是细细一想,自己几年前不正也是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嘛,好像网名中不带个繁体字就显得自己很没文化,不把好友分组搞得花里胡哨就不舒服;也许并不是弟弟妹妹非主流,而是我们自己的青春已经悄然逝去,那段喜欢表现自己的个性的时光已然一去不复返。 从小学申请QQ,初中开始使用频率逐渐提高,到了大学才逐渐转移到微信上来,QQ一路陪伴了我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。当年风靡的QQ宠物现在也不知道躺在哪一块硬盘中,情窦初开的聊天记录应该已经早已泯灭,同桌分享的寒暑假作业答案也许早已删除,QQ空间中幼稚的文章依在,QQ陪伴着我们的青春,或多或少记录下了我们的年华,一部QQ史,就是我们的青春史。
1 Comment
|